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把握中华文化独特价值意蕴,必须在文明比较的视野中讲清楚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质是什么?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有三个共识:绵长的持久性,强劲的兼容性,饱满的此世性。
一是绵长的持久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明确指出,其他社会、包括美国,都声称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普世适用。然而,唯有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始终视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并使四周邻国默认这一观点。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崛起为统一的强国,一直到大清帝国的覆亡,始终占据东亚国际体系的中心地位。中国的语言、文化以及政治体制是文明的标志,即使外来的区域竞争者也要吸收中华文明,作为其合法性的支撑。若要了解20世纪中国的外交或者21世纪中国的世界角色,必须首先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使可能过于简单化之虞。可以看出,基辛格把中华文明历史悠长性作为其观察认识中国的逻辑起点,只有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来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方能更为深刻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意蕴与强大的韧性。
二是强劲的兼容性。著名学者赵汀阳用旋涡模式对此进行了颇为深刻的解析。他将中国从商周到清末这几千年的生长方式解释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这个旋涡以中原为圆心的向心运动不断把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脉的多个地方文化卷入到一起而成为一体,把不同的传统兼容再生成一主多元或一体多元的文明结构。从民族分布来看,56个民族文化汇成中华文化共同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民族一家亲。
三是饱满的此世性。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里面唯一一个没有创世神话的,也没有产生排他性的一神教,一切都围绕人的此世的饱满而展开,实现了世俗即神圣、神圣即世俗相融一体。反观其他文明类型,在人类轴心时代,都有创世神话的传说,人为构建了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并逐步形成排他性的一神教文明。在这样的文明中,世俗与神圣二分,人在超越的上帝面前永远是卑微的。美国著名汉学家牟复礼指出,中国没有创世神话,这在所有民族中,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原始的还是开化的,中国人是唯一的。这意味着中国人认为这个宇宙没有绝对超越意志,世界和人是本然自生的,没有历史的开端。牟复礼的这个见解深刻解析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明的最为本质的区别特征。其实这也是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特质的基因所在。